目录
目录X

智慧城市:中国城市治理的新趋向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达6.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9.68%。我国城市人口的激增在加速资源消耗的同时也为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维持和支撑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城市治理面临的首要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凸显,“智慧城市(smartcity)”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开始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战略。本文通过梳理智慧城市的概念,结合国内外案例,探讨我国在构建智慧城市进程中的愿景、动力及挑战。

 

  一、文献梳理与“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智慧城市”的概念源自IBM公司2008年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理念,其核心是“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该理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城市化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1]成长。美国学者Andrea Caragliu等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传统和现代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居[2]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明智的管理。我国学者吴胜武出目前对智慧城市还没有统一的具体的定义,一般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更为智慧的方法,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社区或公司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通过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设施等的结合,使得政府、社区或企业、城市居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秦洪花等人认为智慧城市即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为市民提供更高的生活品质。智慧城市需要更加智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和充分,城市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的环境保护到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4]机会,对突发事件具备应急反应能力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智慧城市予以界定,从中可以归纳出智慧城市的内涵包括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性作用、注重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促进各部门间资源共享和协同作业、实现社会包容、关注人力和社会资本的作用、保护环境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

 

  (一)强调ICTs的基础性

  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3]发展新模式。智慧城市是以ICTs为基础,将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成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要素,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通过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系统实时感测,利用网络基础设施提高政治、经济效率,促进社会、文化和城市的发展[5]。

  (二)注重经济发展和鼓励创新

  智慧城市一方面注重推动城市的经济稳定和繁荣,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挥地区经济优势,为知识型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智慧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物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创新,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以助力产业发展和经济运行。

  (三)促进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作业

  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城市不同部门和系统之间能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做出最好的城市发展和管理决策,及时预测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精简业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首先,在公共服务方面,需要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广电子化行政中心,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其次,在城市管理方面,强调提升城市管理与运行能力(交通、环卫、城市监管、供水供电),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优质的生活发展空间;再次,在公共安全方面,要求对突发事件和灾害具备应急反应能力。

  (四)实现社会包容

  许多研究聚焦于为各种不同的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中实现社会包容。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家庭宽带普及率,减少信息不对称,促进决策者兼顾公平的城市发展理论,促进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去关注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公平问题,有助于开发和制定更有效、更准确的公共服[2]务方案。

  (五)关注人力、教育和社会资本的作用

  目前大量文献证实了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指出城市发展与人力资本之间有显著关系,[6]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劳动力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同时关注社会关系资本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智慧[7]城市应该是一个已经学会学习、适应创新的城市。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关系资本的问题,社会可能会出现[8]两极分化,最终导致经济和文化的分化。

  (六)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当今世界资源匮乏,城市的发展立足于自身旅游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而旅游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保证安全和可再生地使用自然遗产,平衡地促进增长,一方面保护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对现代城市治理理念的创新,是在充分合理利用ICTs的基础上,将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在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式治理,让决策者更智慧地管理城市、保护环境,更合理地利用和分配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自然资源。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和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生活的质量,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二、我国构建智慧城市的愿景、动力及保障

 

  城市是一个系统,城市中的人、交通、能源、商业、通信、供水这些过去被分别考虑、分别建设的领域,实际上是普遍联系、相互促进、彼此影响的整体。要让城市中错综复杂的各个层级和部门之间协同合作,必须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市民处于城市各要素的中心地位,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自然资源、软件资源和政府的决策规划都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的核心是市民,这就意味着构建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分析构建智慧城市的愿景,探索推动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动力,做好智慧城市的保障措施和顶层设计,方能构建具有完整性、前瞻性、可扩展性、行业和区域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智慧城市战略规划。

 

  (一)发展愿景

  城市是未来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建立智慧城市首先要实现城市的经济稳定和繁荣,发展社会生产力,发挥地区经济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引发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建立智慧城市为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为城市医疗、交通、能源、安全、教育等服务提供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化解决方案;为企业发展、投资创业、民生保障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升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第三,建立智慧城市能够根据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包括经济增长、资源消耗、环境质量和社会福利等目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协调各参与主体在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关系,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

 

  (二)动力因素

  1.政府驱动

  应明确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大力支持,强调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同时,要建立更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提升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能力,政府应积极向公民和企业推广电子政务,缩小数字鸿沟,提升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2.技术驱动

  随着网络参与者逐步增多,社会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媒体、泛在网络和物联网等多种网络技术的应用,运用城市通信基础设施和新兴技术的需求增强,会推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推动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3.商业驱动

  商业利益驱动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潜在推手,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潜在利益,各方为了获取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能够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各参与方的监督与管理,成为“聪明的买家”,以有效推进智慧城市的实现。

 

  (三)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构建智慧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制度的保障,决策者只有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兼顾公平,通过科学规范又切实可行的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为智慧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更好地对城市进行治理。

  2.设施保障

  工业时代为城市提供了硬件基础设施,而信息时代的智慧城市不仅仅依靠这些基础设施,在未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物联化、互联化的方式,可以将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就好像给城市装上网络神经系统,使之成为可以指挥决策、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四)顶层架构

  在我国中央和地方纵横交错的管理体制下,构建智慧城市需要设计合理的顶层架构,有统一、有效的决策机构或者能够主导智慧城市中优先发展的项目和决策,为市民提供更好更有效的公共服务。该决策者能够根据政府、企业和市民的需求进行分析,准确定位目标群体,设定整体架构,规划其内容,制定开发流程及顺序,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资源的高效分配与管理。

 

  三、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初步实践

 

  (一)国外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自智慧城市的概念提出以来,多个国家和地区逐步开始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具体战略与实践内容参见表1。

 

  (二)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在继承其电子政务、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方面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引入了“智慧城市”治理理念,上海、武汉、南京、宁波、扬州等城市纷纷开始智慧城市的建设(详见表2)。

 

 

四、结语

 

  智慧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可持续经济增长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不仅仅取决于城市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更重要的是智慧城市的管理者如何智慧地使用资源,做出智慧抉择。对比国内外构建智慧城市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没有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仅在一些大中城市推行,主要关注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针对软件设施建设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来说,目前还只是应用新兴技术来推动城市治理。未来要真正推动智慧城市的实现,还应超出现有的硬件、软件设施和治理框架,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体制,从而实现智慧城市理念的展现和贯彻。

 

参考文献:

[1] IBM 世博会上实践“智慧的城市”[N]. 上海证券报,2011-03-01.

[2] Caragliu A, Del Bo C, Nijkamp P. Smart cities in Europe(2009)[R/OL].  [2011-03-01].    .

[3] 吴胜武,闫国庆. 智慧城市——技术推动和谐[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 秦洪花,李汉清,赵霞. “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  环球风采,2010(9).

[5] Komninos N. Intelligent cities: innovation, knowledge sys-tems and digital spaces[M]. London: Spon Press,2002.

[6] Shapiro J M. Smart Cities: Expl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Growth and Human Capital[R/OL]. [2011-05-31].  .

[7] Coe  A,  Paquet  G,  Roy  J.  E-governance  and  smart communities: a social learning challenge[R/OL]. [2011-06-01].  .

[8] Poelhekke, S. Do Amenities and Diversity Encourage City Growth? A Link through Skilled Labor[R/OL]. [2011-06-01].  .

[9] 王长胜,许晓平.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0)[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 Southampton City Council (2006). Southampton on-line.[R/OL].  [2011-5-31]..

[11] Glaeser E L. A review of Richard Florida’s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R/OL]. [2011-06-01].  .

[12] Glaeser E L, Berry C R. Why are smart places getting smarter?[R/OL]. [2011-06-01]. .

 

  作者简介:

  李重照,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主任、公共行政专家竺乾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治理、移动政务、数字时代领导力建设等。

  刘淑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教师,电子治理理论与实践国际会议联席会议副主席、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信息学博士。自2003年起师从美国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移动应急专家、北美电子治理协会主席、欧洲电子治理协会董事、夏威夷系统科学年会主席HansJ.Scholl博士从事移动治理、新城市管理和应急管理运作实证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管理创新、公共运作与新技术整合、新技术应用、移动应急与现代大城市治理等。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1-09-05 10:48:16 浏览次数: 作者:李重照 刘淑华 来源:电子政务 E-GOVERNMENT
×

用户登录